文化中国:明州月-故乡情系列报道(三)明州双城华人讲坛 “公民领导力论坛”纪实

转自薛峰 北美新视界

“只有我们携手同行,不论背景、不分党派,求同存异、理解尊重,努力参与社区事务、公益服务,美国华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2017年10月7日下午,明州双城华人讲坛推出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公民领导力论坛”中发出的最强音。上百名当地华人走进历时4个小时的论坛和问题研讨,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中秋周末。

(论坛演讲嘉宾和部分主办负责人合影)

此次论坛由北大明州校友会旗下的明州双城华人讲坛主办,明尼苏达中美联谊会、明尼苏达华人医生协会、亚美卓越中心、明州华人联盟、清华校友会和明州华人维权联盟协办。这也是CLF基金会和美国华人联合会UCA在威斯康辛州密沃瓦基市赞助首场“公民领导力论坛”之后的第二场论坛。

聚焦公民社会参与的基本理念、规则和方法,此次论坛本身就是一次融合多元意见、公共参与的实践演练。论坛特邀了从基层市县到本州议会,直至联邦及全美层面的嘉宾,包括明州联邦法官、参议员、法律学者、华裔前市议员、州议员竞选者以及本地公益组织等9名演讲嘉宾,讲解了明州司法与立法体系,分享了社会公共参与的经验方法,探讨了华人关注的焦点话题。

 

论坛作为明州中秋系列活动之一,明州中美联谊会主席颜炳文先生在会前力促论坛顺利举行。现场论坛上,北大明州华人校友会会长Jennifer Huang致欢迎辞,由北大明州华人校友会原会长Joy Guo、Gloria Liao主持论坛。

(论坛吸引了百余名华人朋友参加,明华中文学校胡树先校长及校工专门提供了会场并帮助布置会场,主办方还精心准备了月饼茶点

 

联邦法官讲述三权互动的社会影响

联邦法官梁栋宁先生(Tony Leung)是论坛的重量级嘉宾。6岁从香港移民美国的梁法官,在明州创造了亚裔的纪录:1994年,他成为明州第一位州一级的亚裔法官;2011年,他成为明州第一位联邦级的亚裔法官。

(梁栋宁法官做主题演讲)   梁法官概要介绍了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动制衡的治理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所带来重大的社会影响。  

例如,在司法与行政的互动上就有个“消极互动”的典型案例:1832年最高法院马歇尔大法官判决停止执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印第安人迁移法》,当时的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却说:“马歇尔做出了决定,那就让他执行吧。”

 

“这是个反面教材(编注:杰克逊总统并未遵循判决,导致印第安人被迫西迁走上“血泪之路”)。”梁法官感慨地说,所幸的是,(马歇尔大法官)美国奠定了司法独立的基础,每个公民都要维护司法尊严、遵循程序公正。

(梁栋宁法官与专程从爱荷华州赶来参会的爱荷华州华人协会理事会副主席黄霦(左)会后热烈交流)

  在梁法官看来,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司法的一大难题。他讲述了近百年来有关种族问题的若干重大案例,从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到1942年大规模囚禁日裔美国人的行政命令,从1999年的李文和案,到近年先后发生的陈霞芬、郗小星案件,这些典型案件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种族根源,无不对当事人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对社会发展也影响深远,至今都应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重视。   “非常高兴的是,我在这个论坛看到了很多年轻人,也许你们将来也能成为公众演讲者和竞选人。”梁法官寄语华人朋友们,“社会参与,就是多去了解和熟悉身边的公共竞选人,参与进去、遵循规则、发出声音,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找到自己更有价值的位置。”

 

州参议员现场推演立法程序

为了直观地展现美国立法的方式和程序,两位州参议员特意带来了一次“议院立法模拟推演”,现场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明州参议员Roger ChamberlainCarolyn D. Laine同台模拟美国立法程序)   “表演者”是明州立法院参议员Roger ChamberlainCarolyn D. Laine。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党派,也坦率地承认对许多议题存在意见分歧,但他们始终共同站台,互相尊重、搭台呼应,“推演立法程序”的时候分角色互相补台、配合默契。 在他们联袂认真细致的演示中(上图),让大家清晰地体验到美国立法过程中,民众、参众两院议员,及各个委员会、说客、总统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立法的八个步骤: 1. 国会议员向本院提出立法议案; 2. 参议院或众议院将议案列入议程 3. 参议院或众议院对议案进行审议; 4. 议案在本院通过则提交另一院进行审议 5. 国会另一院审议后,如果对议案有修改意见,则将修改后的议案提交原审议议院再次审议并表决; 6. 原议院审议修改议案之后,再次向另一议院提交审议; 7. 两院都通过议案之后,交由总统签署生效; 8 .总统如拒绝签署,则经过两院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则法案自动生效,无需总统签署。   上述步骤中的第5、第6步,可以无限反复直到两院达成一致、都通过议案。这个流程有时要走漫长的一年甚至几年,历经反复修改、多次听证、辩论、审议,此间还有多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备受党派之争的考验,看似效率不高,但严格遵循法定的议事程序,最大程度地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公开运行和相互制衡,在服从多数的同时也保护少数。这就是美国民主的基石。

 

本州民选代表分享参政故事

现任明州亚太理事会理事支左女士(Zoe Zhi)(下图),是前明州Lakeland Shores市议员,她讲述了在这座小城里担任市议员的独特经历:

当她4年前来到这座小城市时,是唯一的亚裔。那时市里正在选市议员,她就想也许自己能做点什么,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报上去了,没想到还被选上了,毫无准备的她成了美国最基层的一名公共服务者。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如果要为通过参政为公众服务,得首先把你的名字写在选票上,否则就没有什么机会。”支左回忆说,“我们市议会只有4个成员,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很多工作一起干,这给了我很多的历练。”

 

而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市议会两次非常艰难的决策:其中的一次是讨论如何维持消防部门退休人员的退休账户,确保退休账户基金不受股票行情下滑的影响。这需要市议员们一方面要考虑消防部门退休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另一方面还要担心退休账户基金管理的风险性,和市政府有限的财政预算。为了决策出台,历经了多次讨论。

 

“很多时候,有的问题无所谓对与错,而更多的是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多方沟通、商议取得妥协。”支左说,现在她已加入到明州亚太裔理事会中,最大的愿望是让华人社区能了解这一组织,通过这一平台提出华人关注的议题,参与到州一级立法的议程中,让华人参政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Mali Marvin(上图)分享了她两次竞选州议员的故事。在她丈夫Robert Marvin的影响下,作为第一代中国大陆移民的Mali走上了竞选之路,夫妇俩分别竞选州两院席位。而就在华人仅占1%的选区、从无华人参选的情况下,Mali反而看到了华人参政的一种优势和潜能,“我们华人很聪明、能吃苦,我们不仅是华人,也是美国人,我们能为这个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就这样,凭着朴实的热情和愿望,她参加了两次州议员竞选,她笑称自己为筹款,不惜成为“厚脸皮”。尽管没有竞选成功,但她依然非常感恩这段特别经历的收获,“因为这教会了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拿我所在的公司来说,我经常看到很多非裔员工遇到待遇问题,就会努力去说去争;而对我们华人来说,我们大多会想到这是自己的原因,要更努力的工作才行。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而这样对我们公平吗?并不见得。”   “我们华人要大胆表达、争取利益!”Mali激动地用乔布斯的那句名言激励华人朋友们致力公共事务、创造新生活——“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优秀华人社团解读公益服务

社会参与从公益服务启程。明尼苏达大学医学教授、退役军人医院电生理起搏中心主任李剑明博士(下图)讲述了明尼苏达华人医生协会14年从事公益服务的非凡故事。

明尼苏达华人医生协会是美国最大的华人医生社团之一,由明州200多个华人中西医医学专家组成的公益社团,不仅为华人医生建立相互交流和支持的平台,还通过长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推动主流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医学的了解。医生协会所创立的“明尼苏达华人医生健康中心”长期以来,为当地华人及其他族裔无医疗保险人群提供义诊,还组织国际医生志愿者,在非洲、南美参与人道主义援助。

 

近年,他们还成立了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义务向社区民众培训CPR(心肺复苏术),其中有两名华人通过培训的技能成功抢救了两位美国朋友。

 

如今,医生协会不仅成为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一个医学社团,也为华人树立了服务公众、慈善公益的良好社会形象。医生协会原主席李剑明教授成为了美国心律协会中国大使、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副主席。医生协会的丰富实践给他带来弥足珍贵的启迪:“在我看来,社会参与,可以是参政议政、为维权抗争,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公共服务,如何用自己的专长去服务和回报你的社区。正如丘吉尔所言:‘生存依赖于我们得到什么,生活则依赖于我们付出什么’。”

 

共同攀登这座“金山”:社会参与

“不为刀俎,则为鱼肉。”CLF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吴柱梁先生(Anthony Ng)(下图)在演讲中如此说。长期以来,CLF基金会十分关注亚裔社区的公民建设、参政议政。

据统计,美国亚裔人口为2000万,而华裔为400多万,尽管华裔在美国人口中占比仅不到1%,但在亚裔人口中占比超过为20%,吴柱梁认为,这就是华裔的优势。

 

他介绍说,CLF基金会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包容性、着眼基层草根、无党派倾向,目标是通过发掘和培养基层公共精英人物,激励和支持他们倾力于公共事务,提高亚裔社区的影响力,提升亚裔的政治地位。“这就是我们联合UCA、联合各地华人社团的愿景。我们需要不同意见的面对面沟通、理解,需要将能量凝聚在华人发展的瓶颈上,一起聚力突破。因为,如果说一个人飞可以飞得很快,但只有我们一起飞,才能飞得更远、更高。”

在论坛最后,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会长薛海培(上图)透过华裔与印度裔当前在政治地位、商界地位的对比分析,提出华人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巨大潜能“其实,并不是印度裔的语言沟通能力比华人强多少,而是华人匮乏公民社会参与的症症结所在。我们华人在私人或家庭生活方面做得不错,不少人获得很大成功,但我们在另一半——公共或社会生活方面,却放弃了很多。

 

他认为,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华人公共参与的匮乏,给我们华人自己带来诸多挫折:被认为缺乏交流技能、表达能力和领导力,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开放、有活力的个性,让华人对自己在美国的成就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大打折扣。

 

“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国有句老话——缺啥补啥!这也是我们UCA联合CLF基金会到各地组织公民参与论坛和培训的初衷。”抚今追昔,薛海培感慨道:“回想170年前,我们的华人先辈来到美国开垦金山;而现在,我们这一代更肩负使命、一同攀登一座很有价值的‘金山’——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志愿服务,这是我们华人值得为之付出,为这个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共同追求。”

 

(演讲后的问答环节中听众参与踊跃,提出了多个问题,嘉宾做了精彩回答,他们对华人社会参与、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殷切期盼赢得了阵阵掌声)   (梁栋宁法官、州参议员Roger Chamberlain和Carolyn D. Laine 始终坐在会场认真聆听其他嘉宾演讲、热情回答听众问题、与来宾合影,直到近4小时的论坛结束后才离开。他们对社区民众的尊重、负责、平等亲民,做出了公民社会参与的表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大明州华人校友会原会长Joy Guo(左)、Gloria Liao(右)会前写下送给每位演讲嘉宾的感谢卡)   (北大明州校友会、清华明州校友会、明州华人联盟等社团的十多名志愿者分工协作、尽心尽力,确保了论坛成功举办)   (理解尊重、携手同行,让我们华人走得更远!)   本报道由夏娟娟、黄霦义务摄影提供图片,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