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州木匠 

1966年12月3日至1967年1月23日,木匠与好友用了50天的时间从广州步行走到韶山,(年轻人不知道,那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步行串联)路上经历所见多多。平脚板,足跟痛,时常掉队独行。有一日在湖南大山里,路边見到一个水利驱动的榨油作坊,深深地吸引了我,驻足仔细端详了好久才离去。



油作坊背依山坡侧傍小溪而建,小溪里有一个二,三人高的大水轮,被溪水推动不停地转动。作坊是个有顶无牆的二层楼结构,水轮在二楼的高度上,通过硕大木制齿轮带动一楼的石碾子碾压炒得半熟的菜籽,同时带动榨油架的大木槌把木楔打入架内挤出油来。榨油过程的力气活水轮给干了,几个农民赤着黝黑的上身在做装袋扛包等辅助事项,但也仍然累得浑身大汗。


话说有一年暑假期间有机会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其总装线末端,每8分钟就有一辆解放牌大卡车灌满汽油开走。面前所见农村技术之落后,城乡差别之大,令一直在城里生活的我,用一个流行词儿,懵。但同时也生出另外一种感慨。油坊的木制结构多年暴露于山风旷野之中,全都变成了深褐甚至是黑色。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这些木制零件互相啮合,在那里一刻不停轰轰作响,估计已持续将近百年了,仍然能够运行榨油。旧日匠人的手艺不佩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