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校庆忆洋侠 作者:朝歌
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校庆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这一天,“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摘引自《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在广州只存在25个年头,却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近300位勇敢善战的将领。黄埔军校有一副名闻遐迩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虽然只有二十字,但它就是这个学校为什么会如此辉煌的原因。
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之际,海峡两岸纷纷举行隆重的校庆活动。人们却忘记了一位不该忘记的国际友人-孙中山的贴身卫士,鲜为人知的加拿大籍英国犹太人双枪马坤。
在大家熟知的黄埔军校开学照片上,总有一位身穿浅色西装身材壮实的白人跟在孙中山先生身旁。他是谁?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2019年10月,我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那里的讲解小姐指着那张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的照片告诉我,那个白人是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将军。从简单的礼仪上讲,孙中山先生怎能让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将军站在下属随从的位置?
2011年笔者接受上海电视台《往事》栏目访谈《孙中山的洋卫士-双枪科恩》
其实,那位白人是国父的贴身卫士义胆洋侠双枪科恩,中文名马坤。科恩自幼在伦敦东区贫民窟长大,遭遇不少苦难,是East End的小混混,调皮捣蛋偷摸打架,不服管教。18岁时,被父母流放到加拿大。一天,他在萨斯卡通见义勇为,出手制服了抢劫中国餐馆的白人地痞流氓。在加拿大排华的上个世纪初,科恩被视为华人旳发言人和保护者。他不但加入了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党,而且还结识了来加拿大宣讲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的孙中山,他决心跟随这位历史伟人。1922年12月,应孙中山的邀请,科恩远渡太平详,担任了孙中山的上校副官,从此追随孙中山。宋庆龄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马坤。马坤几度为保护孙中山负伤,养伤中练成了双枪名将。他参与东征,打退叛军并为此负伤,他登铁甲列车,粉碎敌人暗杀孙中山的阴谋,迭立战功。孙中山去世之后,马坤被委任为国军少将,参加了北伐战争,每每身先士卒,出生入死,以至加拿大以为他已壮烈捐躯。1936年,好莱坞还以他为原型拍了一部影片《将军在黎明时死去》。
马坤还奋不顾己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利用自已的身份,广为联络,多方出击,不仅仅抓到日冦生化战罪证,还为盟国获取不少情报,受到表彰。香港沦陷前,他在香港领导打击汉奸和日本间谍的活动,他还亲自护送海明威夫妇从香港飞到中国第五战区的韶关,保护海明威在中国的考察,争取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香港沦陷后,他被日军俘虏,关在香港赤柱集中营,受到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九死一生,仍坚贞不屈。直到交换战俘,才得以返回加拿大。1946年,中国政府曾颁发给他“抗日战争胜利勋章”。
国民政府行政院吴铁城关于给马坤颁发胜利勋章函 1994年笔者在台北采访陈立夫
晚年,为两岸的和平统一,马坤曾奔走于海峡两岸。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以及在台湾的蒋介石,都曾接见过他。他为中英贸易穿针引线,多次访问中国。1970年9月,马坤在英国萨尔福德去世后,海峡两岸的官方代表团同时出现在他的葬礼上。他几十年的挚友宋庆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名义亲笔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英国萨尔福德市犹太人公墓
英雄不问出处,尽管马坤青少年成长于英国伦敦的贫困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一生有不少毛病。但是,他是一位慷慨之人,为了保护华人,他敢说敢当。在世界上反华声浪高涨的年代,他常常扮演华人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联络人。国人不应该忘记双枪将军马坤-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白求恩一样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不应该忘记双枪马坤的历史遗产,而要把他谱写的加中友谊这段佳话写下来,传下去,教育后一代。
作者简介
朝歌(董守良) 祖籍河南,长于湖南。知青、中学教师、湖南台播音主持,湖南科大(前湘潭师院)教师。1985年留学加拿大,英语文学硕士,比较文学博士学历(ABD)。从事过教育、翻译、技术写作、电台和电视台记者、BBC记者兼制片人。采访过戈尔巴乔夫和陈立夫等政要名人。创作出版《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 、译著《营救杰登女王》和《古老的画卷》。业余播讲长书《大刀王五闯浏阳》获湖南省和全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在《世界日报》副刊、中国《名人传记》等中外报刊发表纪实文学多篇。曾荣获首届阿尔伯塔省杰出移民奖。任沈阳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