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霓裳且为乐 明州华裔聚云端 (十四)古筝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云雀
明州著名古筝艺术家李家骧先生专题讲座:古筝的传承与发展
一月十号上午十点钟,一群明州人聚在一个世外桃源,在古筝艺术家李家骧老师的引领下,暂时忘却了美国社会的政坛风云,让精神得到暂时的舒缓。
我对古筝“琴有独衷”。第一次听到古筝音乐,是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大院旁边的电厂有一个高音喇叭,除了具有每天叫醒我们起床上学的功能,大概就是提供了当时的新闻和红歌。有一天我被一曲古筝音乐震慑了,我问了很多人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大家都不知道。后来还是我父亲告诉我叫古筝。
我很早就千方百计地认识了李家骧老师,也很想拜师学艺,但是忙于生计而未能如愿。有一年在上海的琴行一条街上,差点就背回一个古筝,只是在女儿的大提琴和我的古筝选择上,母爱占了上风,我们背着大提琴在上海外滩绕了一大圈回到明州。后来我跟李老师保证:等我住在一个面向大湖,春天暖阳照花开,冬日白雪衬红梅的时候,拜师学艺,将来可以焚香品茶, 弹琴论诗⋯⋯。当然,正如李老师当时铁口直断:等明天,明天何其多,明天到时君已老,落花流水万事休。果然,到如今为止,黄樑梦醒,仍然住在当年的窝居,手指头的行动跟大脑的功能一样开始变得迟钝。不过呢,有道是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在没有被我辣手摧琴的时候,追求古筝艺术的理想仍然是丰满的。
李家骧老师的讲座,让我第一次认知了古筝音乐还有方言,我一直搞不清楚山东话跟河南话的区别,但音乐却反映的那么清楚。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古典古筝音乐那么有共鸣,大概是经过各地方言考验过来的吧?
古筝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代君子六艺中有琴棋书画骑射,其中就有琴艺,因为琴艺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琴艺成为古代文化人极至而艰难的追求。
一支名曲《高山流水》,更是因为有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作背书而流传千古,感天动地。故事讲述的是先秦琴师俞伯牙偶遇一位樵夫钟子期,因为子期能用“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大海”来诠释他的高山流水,一时结为知己。等第二年伯牙再访子期时,子期却不幸亡故。在子期的墓前,伯牙痛不欲生,最后一次演奏《高山流水》,然后摔琴断弦,终身再不操琴。
最后,李家骧先生,以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结束了讲座。一支古筝曲,加上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气势恢宏,把黄土高原的粗犷,山丹丹花鲜活顽强的生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由李家骧老师古筝的方言论,让我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对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及我们每一人对艺术的理解的不同,笔者自认为笔拙,每每尽管竭尽全力,亦难以表达每一次讲座艺术家们的水平之一二。所以,希望偶尔进来看文的观众,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zoom 聚会的感觉,如果不是疫情,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聆听艺术大师的人生智慧。我们1月17日,下个星期天十点再见!